Google 新一代旗舰手机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已经在 10 月底正式推出, Pixel 6 系列的卖点除了使用全新外型设计与相机模组设计外,也是第一款采用 Google 自研处理器 Google Tensor 的 Google 旗舰机,象徵 Google 在自有品牌硬体将有更深度的着墨,在早先也取得这两款机型进行体验。
以经典撞色配色结合独特镜头模组的色块设计语言
▲显着的撞色设计令人想到 Pixel 3 前的设计,但又融合全新的元素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的机背设计完全跳脱 Pixel 4 与 Pixel 5 世代的设计,虽然呈现的方式不同,但撞色色块反而令人回想到 Pixel 3 与 Pixel 2 ;Pixel 6 系列最识别性的地方莫过於类似高原般突起的相机模组,并自此将机背切割为三等份,且上、下皆采用撞色色系,纵使是看似相近的白色或是黑色配色,亦是以饱和度不同的色系组成。
▲细看就会发现镜头模组区块是以镜头模组搭配左右两块组件拼凑,才会产生貌似镜头贴了保护贴的错觉
无论是 Pixel 6 或是 Pixel 6 Pro ,皆在机背采用亮面玻璃材质,毕竟这也是当前为了具备大量通讯天线、无线充电技术等技术除了使用塑料外的另一种主流选择;其中突起的相机模组乍看下很像是贴了一张保护贴,不过细看就会发现远看宛如一体的黑色调状实际上是自机身边框延展出凹槽後,在里面置入三大片的外观件,而镜头模组外的保护玻璃与侧边两块组件的缝隙就产生类似保护贴的错觉。
▲左为 Pixel 6 、右为 Pixel 6 Pro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的萤幕分别为 Android 旗舰机相当主流的 6.4 寸与 6.7 寸,其中 Pixel 6 采用 FullHD+ 的 90Hz 开孔萤幕,而 Pixel 6 Pro 则为 3D 曲面玻璃 WQHD 的 120 Hz 开孔萤幕。另外此次 Pixel 6 系列终於不再坚持传统电容指纹辨识,改为目前主流的萤幕下指纹辨识,故机背就不像前几代留有指纹辨识器用的圆孔。
▲ Pixel 6 为 2.5D 玻璃搭配消光黑的铝合金边框
▲ Pixel 6 Pro 为 3D 玻璃搭配与机身同色系的亮面不锈钢边框
▲左为 Pixel 6 、右为 Pixel 6 Pro
其中 Pixel 6 的边框采用铝合金材质搭配黑色消光处理,整体氛围比较接近 Pixel 4 设计一些,由於圆润边框的关系使得视觉上萤幕边框比实际略粗; Pixel 6 Pro 则为与机身色同色系处理的亮面铝合金,同时藉由 3D 曲面萤幕将边缘以微倾斜埋入边框,使手机正面更像无边框设计。无论 Pixel 6 或是 Pixel 6 Pro ,皆於右边按键处带有凹槽,使手指可更明确感触是音量或是电源键。
自研处理器开创 Pixel 新章节
▲ CPU 群组使用较特殊的 2+2+4 而非主流的 1+3+4
Google 在 2020 年所推出的旗舰机 Pixel 5 跌破外界眼镜,仅使用与中阶机种 Pixel 4a 5G 相同的 Snapdragon 765G 平台,同时也使用相对主流更小的萤幕尺寸,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款规格较高、外型质感较好的 Pixel 4a 5G ,不过从後续消费者的反应,显示撇开规格不谈,这款非典型旗舰机的日常体验仍受到好评。
虽然 Google 并未明言何时开始自研处理器计画,不过笔者从 Google Pixel 的发展历史, Pixel 2 即具备与 Intel 合作、称为 Pixel Visual Core 的影像处理器,透过独立的影像加速处理技术使其具备更丰富的拍照功能;而在 Pixel 3 、 Pixel 4 与 Pixel 5 , Google 则改以高通的 AIE 提供的 AI 技术,透过异构方式实现 Google 希冀的各类 AI 加速应用,毕竟相较仅能使用在影像处理器的 Pixel Visual Core ,基於异构的 AI 加速能够应用在更广泛的使用体验。
作为 Google Tensor 处理器最关键的技术其实已经反映在名称上,即是针对 Google 自豪的 TensorFlow AI 语法进行最佳化的设计,虽然 Google Tensor 不像苹果在 A 系列有大量自定义的架构设计,是在既有的 Arm CPU 与 GPU IP 组合搭配自研的 TPU 推论加速技术构成,不过 Google Tensor 的设计理念仍与主流的旗舰处理器不同。
为体验最佳化的独特 Tensor 架构
▲ Tensor 的 GPU 为 Mali-G78 ,据称为 MP20 配置
从 app 软体提供的资讯,可以看到 Google Tensor 的架构组合相当独特,布局介於 Exynos 990 与 Exynos 2100 之间, CPU 以双核 Coerta-X1 搭配上一世代的双核 Cortex-A76 ,辅以四核心 Cortex-A55 构成,而 GPU 部分则采用 Mali-G78 ,国外访谈透露 Tensor 使用较 Exynos 2100 的 MP14 更多的 MP20 设计。
Google 在 Tensor 的布局理念是以 Google 所规划的 Android 架构特性与当代异构运算分工特性而来,不同於目前为了跑分而采用单一高时脉 Cortex-X1 的主流旗舰处理器配置, Google Tensor 采用时脉相对较低的双核 Cortex-X1 负责设备在日常使用的中等负载应用,希望将这类应用以两个具备强大效能的核心加速处理,至於更复杂的 AI 应用则由异构方式以 CPU 、 GPU 与 TPU 三者协作完成。
▲ Pixel 6 Pro 的测试成绩
Google 在针对外媒的架构访谈提到 Tensor 的核心配置是为了应用最佳化而非跑分,故笔者以自身对 Arm 架构的理解,选择 Cortex-A76 而非新一代 Cortex-A78 很可能是为了晶圆面积,毕竟 Cortex-A78 虽比 Cortex-A76 提升不少性能,却也具备更大的晶圆面积,但 Tensor 已经具备比常规同级处理器多了一核的 Cortex-X1 ,且依照架构分配在日常使用影响的层面也不算高。
▲ Pixel 6 的跑分
虽然 Google 把机型分为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不过并未如苹果在 iPhone 13 与 iPhone 13 Pro 使用稍微不同的版本,两款机型使用的 Google Tensor 原则上相同,仅因机身结构在持续性效能测试会有些许差异;值得观察的是 Google Tensor 的 CPU 受限 Cortex-X1 核时脉设定相对较低, CPU 的跑分测试大概介於 Snapdragon 865 与 Snapdragon 888 之间。
不过从笔者实际测试状况,虽然 Google Tensor 以日常使用而言极具效率,但比起 Exynos 2100 更多的 GPU 却也会在特定情形造成双面刃,主要是会使用到较多图型资源的 AAA 级手游时,虽然更多核的 Cortex-G78 有助提升游戏帧率,但毕竟在手机有限的散热架构之下,也不利长时间使用的手机发热,从重度手游玩家的角度考量, Pixel 6 系列的发热状况恐怕也是较为尴尬的地方。
续航力中规中矩, 30W 充电较挑充电器
▲虽然主打相容 USB PD 3.0 充电器 30W 规范,但搭配第三方充电器有时会限制在 20W
▲流畅显示会使续航力受到影响
Pixel 6 搭配 4,600mAh 的电池,而 Pixel 6 Pro 则为 5,000 mAh 的电池,在市场上与这两款机型相近尺寸萤幕的机型算是中规中矩,由於处理器设定相同,理论上电池较大的 Pixel 6 Pro 会有略好的待机时间,不过回到实际使用时,两者的萤幕特性也反应在续航力上,尤其解析度较高、萤幕较大的 Pixel 6 Pro 的日常使用续航力反而是低於 Pixel 6 的。
▲ Pixel 6 Pro 在 120Hz 之下的续航力测试
▲ Pixel 6 Pro 在 60Hz 模式下的续航力
以 PCMark 的续航力测试为基准,亮度皆设定在恒定 80% 亮度,仅有 FullHD+ 的 Pixel 6 在启用 90Hz 下仍有达 11 小时的续航力,改为 60Hz 後测试三次皆因不明原因中断,但理论上应该会更高一些;至於具备 WQHD 120Hz 的 Pixel 6 Pro 若开启 120Hz 仅有 8 小时推估续航力,关闭後延长为 10 小时。这样的数据也反应高解析度与较大的萤幕对於 Pixel 6 Pro 的续航力是硬伤。
▲ Pixel 6 流畅模式续航力,但关闭流畅模式後连续四次都无故在一半自动关闭应用
此外,虽然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强调具备依循 USB PD 3.0 ( PPS ) 规范的 30W 快速充电,不过实际搭配部分多功能且兼具 USB PD 相容的充电器(如市售的 65W GaN 充电器),则经常仅有提供 20W 充电,虽然 20W 充电速度也不算太慢,但若希冀能以 30W 最大速度充电的消费者,恐怕选择 Google 同步发行的 30W 充电器是最不需担心相容性的。
乾净清爽的原生 Android 12 介面
▲图标较 Android 11 加大不少
▲虽然不是电竞手机不过仍可在系统设定中找到游戏用的强化与勿扰模式
作为 Google 自有机种, Pixel 6 出货就已经预先安装 Android 12 ,虽然未来其它 Android 阵营机种也会原生或是透过升级具备 Android 12 ,但 Pixel 相较其它 Android 手机品牌最大的优点就是纯净,这里指的纯净不光只是系统介面的纯净,也包括开机後的预载软体配置。
▲没有被预载游戏或是服务软体就是清爽
现在其它 Android 品牌或多或少会加入一些并非 Android 系统原生的第三方应用程式,有些可後续移除,有些仅能隐藏,这些应用程式有些可能一辈子也不会使用,但又占据手机的储存空间,能移除掉的当然没太大问题,只是多了一个手动移除的过程,不过一些移除不掉的预载软体、尤其是游戏类就变成莫名占据手机空间的累赘。
▲ Material You 强调会分析桌布的色彩并推荐合适的文字颜色
回到 Android 12 的介面设计采用名为 Material You 的设计,相较 Android 11 最显着的变化莫过於重新调整的各式功能选单,举凡自可自动侦测桌布色彩提供参考配色的贴心功能,图标与工具列的大型化设计,较 Android 11 的使用体验更为人性化;现在至少从一般人的使用体验,历经多代更迭的 Google 原生介面已经跳脱原本技术开发者导向的冰冷。
▲预设的电源功能触发为音量 + 搭配电源键
Pixel 6 的 Android 12 当前介面在设计上与一般 Android 预设较不同的是长按电源键的预设功能改为启用 Google Assistant ,除了从下拉选单可叫出电源键以外,预设由电源搭配音量 + 开启电源项目,较少使用 Google Assistant 的使用者仍可从「系统」的「手势」底下的栏位取消长按启动 Google Assistant 。
全新升级的相机模组与硬体带来经验的软体定义相机
▲ Pixel 6 为广角搭配超广角双相机
▲ Pixel 6 Pro 多了 4x 的潜望长焦模组
▲左为 Pixel 6 Pro ,右为 Pixel 6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皆采用全新升级的相机模组, Pixel 6 系列主相机采用三星 ISOCELL GN1 元件,是一张 50MP 的 1/1.31 寸元件,并配有 f/1.85 的光圈,另外超广角则为 12MP f2.2 114 度, Pixel 6 再额外多一颗潜望长焦光学结构的 48MP 1/1.2 寸 4 倍光学变焦元件,这也意味着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扣除 4 倍光学长焦以外的拍摄体验皆相同。另外三颗镜头也皆支援超级夜景模式。
▲ Pixel 6 才有 4 倍焦段项目,两款手机的 2 倍焦段皆是由主镜头进行处理而来
在使用 4 倍长焦时, Pixel 6 Pro 会在特定情况下於切换的瞬间有画面的闪动,这是由於 Pixel 6 Pro 的 4 倍长焦技术属於混合长焦,简单的说就是 Pixel 6 会在侦测环境光线条件後,自动在光圈较大但为数位裁切的主镜头以及元件与光圈皆较小但具备画素合并的长焦之间切换。
▲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拍摄的样张
拜搭载自研 Google Tensor 所赐, Pixel 6 系列不仅在 AI 演算性能有所提升,更是为了 Google 所撰写的影像处理技术最佳化的架构,故 Pixel 6 除了延续 Pixel 系列的 AI 软体定义相机功能以外,也加入多项仅限 Pixel 6 才能使用的新技术,包括 Magic Eraser 、 Face Unblur 以及 Motion Mode 。
▲ Pixel 6 的人像照片
▲使用 Magic Erace 试图消除右後方抹布
▲由於背景比较复杂,稍微後有点不自然
Magic Eraser 是属於後制功能的一种,拜影像分析与影像仿制技术,能够将拍摄照片当中不必要的元素透过 AI 方式消除,例如拍摄独照时後方忽然闯入的过客,或是拍摄风景照不慎把别人遗留的垃圾拍入,在拍摄照片後即可使用此功能消除不必要的元素,不过毕竟是属於 AI 仿制技术的一种,故消除的元素过大以及要仿制的区块特色较复杂(例如较高的草堆、树林)仍会有比较明显的不自然,但足以去除大景当中的一些多於小物件。
▲处理前的照片
▲处理後的照片
至於 Motion Mode 也是属於仿制技术的一种,藉由连续多张拍摄的方式结合自动後制技术,不须使用脚架进行长时间曝光或是多张叠合,即可使用手持拍摄的照片产生婉若长时间曝光的效果,其原理是透过捕捉画面中连续移动的物体,在经由 AI 分析与仿制後,透过後制产生物体高速移动的效果,能够表现出人物快速跑步、车辆的光轨以及水流等效果,若是结合人像摄影,被拍摄者也不用长时间维持相同动作。
而 Face Unblur 笔者就没办法示范了,仅在这里讲述其原理,这项功能是为了维持拍摄移动中的人物的人脸清晰度,在此模式中会同步使用超广角与广角镜头进行影像捕捉,并透过 AI 影像组合与演算的方式,使人物维持跃动感但同时又保有清晰的人脸。
▲选定焦点後可以调整白平衡
▲透过选定焦点後能够在画面快速改变色温
虽然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不具备专业手动模式,不过对於不追求完整手动功能的摄影玩家, Pixel 6 仍在相机介面提供一项笔者觉得相当重要的功能,即是快速的自订色温;当在画面指定焦点後,即会出现曝光与色温的调整列,可以因应环境光源特色手动调整希望呈现的曝光与色温效果。
▲ Pixel 6 Pro 的长焦镜头表现
至於其他日常使用部分,笔者认为 Pixel 6 系列的物件辨识性能也相当快,使用长焦镜头之下,使用手指指定物体之後,只要物体仍停留在画面范围当中,几乎多数的情况都可快速且正确的追踪物体的位置。
另外 Pixel 6 系列自动处理的影像称不上特别鲜艳,但很符合预期大众看了会觉得舒服而自然的色调,这也是拜 Google 导入 Real Tone 的影像机器学习模型处理的结果, Google 强调 Real Tone 是由合作的专业摄影师提供的人像摄影作品作为训练素材,以贴近人眼视觉的曝光与大众喜好的自然色调为目的,结合物件景深资讯、影像辨识等在曝光、色调与饱和度进行自动化调整。
在经济实惠或是更好的萤幕与增加长焦相机做出抉择
在处理器相同、相机规格仅差在长焦,仅有萤幕有比较明确差距以及 Pixel 6 Pro 多了 4GB RAM 之下,相同容量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有着 8,000 元的价差,以笔者个人认为基本上就是 CP 值导向与追求更高规格的抉择。
▲ Pixel 6 在价格上延续 Pixel 5 的价位,不过硬体性能提升不少
Pixel 6 无论是价格或是产品定位皆与 Pixel 5 神似,但无论是相机技术、处理器性能还有萤幕大小都显着提升,虽说单纯论硬体规格并非同级内帐面最好看的,但有着 Google 拍胸保证的 3 年主要系统升级与 5 年安全性更新,就已经比起不确定性较多的高 C/P 值旗舰机来的明确,而且就如笔者多次重申的,与其提供多颗的相机镜头,不如给与笔者两个高品质的镜头还来的实在,至少 Pixel 6 的两个相机表现皆相当出色。
不过从笔者的使用习惯, Pixel 6 之於 Pixel 5 也是有可惜之处,毕竟笔者比较重视单手容易操作,但 Pixel 6 的尺寸远比 Pixel 5 大了一号,只是毕竟当前大萤幕才是市场主流趋势,同时对高阶处理器而言也需要较大的电池容量搭配,以 Google 当前亟欲提升自有品牌硬体销售的情况, Pixel 6 相较 Pixel 5 采用更符合普世价值的萤幕大小确实可理解,且至少仍保有与 Pixel 5 同级的 90Hz 更新率,提供顺畅的萤幕滑动体验。
▲ Pixel 6 Pro 不仅是过去大尺寸 XL 的正统後继机,也是历代规格最好的 Pixel
而 Pixel 6 Pro 则是具备当代 Android 旗舰机所有的要素,但仍相对大厂品牌的同级机种平价,举凡 WQHD 120Hz 萤幕,三镜头配置等等,虽然少了一些如超高画素元件、笔电等级快充等花俏的规格,不过对着重手机拍摄效果的玩家仍展现 Google AI 技术的强大软体定义相机效果。
▲对偏好小尺寸手机的族群,此次两款 Pixel 6 皆是吃了类固醇的主流尺寸
要说这两款机种的小缺点,笔者认为对使用度较频繁的使用者可能发热情况稍为明显,另外要达到理论上的 30W 充电功率需要慎选充电器这两点;至於外型设计就比较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并不难看,但也有朋友无法接受明显凸出的镜头模组。以笔者个人使用习惯与需求,规格略降但功能充裕且相对便宜不少的 Pixel 6 应该是笔者比较偏好的机型,毕竟两者的价差也几乎快要可以买 Pixel 4a 了。
▲ Pixel 6 具备绝佳的 CP 值,而 Pixel 6 则多了规格更高的萤幕与长焦镜头
对於前几代 Pixel 系列的使用者,笔者认为 Pixel 6 系列较大的差异在於仅提供大萤幕机型,故若是偏好先前较小尺寸机型的使用者,恐怕就会是这一世代比较尴尬的地方,但若原本就是偏好 XL 系列机型, Pixel 6 与 Pixel 6 Pro 无论是性能或是相机等整体表现有显着提升,对於死忠的 Pixel 粉丝也无非是绝佳的隔代升级选择。
标签: 开箱评测 Google Pixel Made by Google Pixel 6 Pixel 6 Pro Google Tensor 具备 功能 采用 Pixel